公 共 数 字 文 化 平 台
履职手记丨乔进双梅代表:“绣出”乡村新活力
来源: | 作者:马边文化馆 | 发布时间: 2024-03-13 | 3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图片

乔进双梅代表(右二)。 受访者供图

 

 我是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土生土长的彝族姑娘,自小就对刺绣情有独钟,从事彝绣已经有20多年了。

  彝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有悠久的历史。在我们家乡,日月星辰、山川大地,万事万物都是“素材库”,精心绣制的每一件服饰都诠释了绣娘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  然而,由于缺乏知名度,加上绣娘技术参差不齐,彝绣如蒙尘明珠,鲜有人知晓。年轻时,我便下定决心要传承发展好彝族刺绣,带着姐妹们走出一条居家就业、增收致富的新路子。
  2015年,我成立了马边首个刺绣专业合作社,带领几个对彝绣感兴趣的姐妹一起创业。成功并非易事,不论面临怎样的困难,我从未想过放弃彝绣。因为我深知,这是我的热爱与追求——我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好;我要让农村妇女“忙”起来、钱包“鼓”起来。
  零风险挣钱,是我向绣娘们给出的承诺。1人、100人、500人……如今800多名妇女跟着我做彝绣,实现在家门口灵活就业,人均年增收超1万元。有些绣娘靠着直播带货,月收入达1.6万元以上。
 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要“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”。如何更好地保护发展传统文化并发挥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,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。
  自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以来,围绕特色产业如何走出长效发展路径,我多次去外地调研,学习发展经验,不断拓展彝绣的品种和销路。
  在各级妇联的关心和支持下,合作社也出钱出力带动当地妇女外出学习,我们的技术提高了,在传统的基础上还研发了很多新的彝绣产品,不仅供不应求,关注度也大大提高。
 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,我特地前往马边苏坝镇峰溪村,拜访了当地的一位彝族银饰传承人。我想,如果能聚合更多非遗传承人,形成合力,扩展更多文化消费场景,就能迈出“文化赋能乡村振兴”的关键一步。
  我今年的两会建议是进一步挖掘、提炼、开发彝族漆器、银饰、非遗民俗等特色文化产业,加速带动大小凉山群众稳定就业增收。
  未来,我还将探索“彝绣+旅游”等模式,让游客体验民俗、欣赏美景,让彝绣致富路越走越宽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