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镜头对准马边的烟火与传承,你看见的是彝乡的鲜活,看不见的是我们翻山越岭的执着。

为捕捉“彝族克诗与克智”的灵动,我们跟着老毕摩走村入户。火塘边,听他用彝语吟诵出祖辈的故事,为录下最清晰的腔调,我们屏住呼吸调整设备,在火塘边守到深夜,只为留住这份“彝家语言的活化石”。

为记录“马边杨抄手”的匠心,我们天不亮就守在老店。看传承人揉面、调馅、包制,每一个抄手皮薄如纸的秘诀,都在镜头里反复聚焦;滚烫的汤锅里飘出的香气,伴着我们扛着相机蹲守的身影,只为呈现这份藏在烟火里的马边味道。

追着“彝族红茶”的四季,我们从茶山拍到茶坊。春茶采摘时,跟着茶农踩过晨露沾湿的山路;炒茶环节,在高温茶锅旁记录茶叶翻滚的瞬间,汗水浸湿衣衫也不敢挪开镜头,就怕错过手工制茶里的每一份讲究。


到了“彝族香肠”腌制的时节,我们走进彝家院落。看主人家选肉、切条、拌上彝家特有的香料,再用柏枝慢熏,为拍好香肠挂在屋檐下的烟火气,我们迎着寒风调整角度,只为定格这份彝乡过年才有的浓醇滋味。

这些镜头里的非遗,是马边的根与魂。我们翻山越岭、熬夜蹲守,不过是想让更多人看见:彝乡的语言有温度,马边的味道有记忆,这些老手艺,值得被时光好好珍藏。